再落战略新子,改革组织架构。
浦江两岸,再谱新篇。9月28日,海通证券在张江科学城、虹桥商务区同时开设两家战略性营业网点。
此番再落新子,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布局。“战略”二字的背后,是海通证券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决心。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领头羊”和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桥梁,主动适应注册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发展新要求,持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是这家老牌券商不变的追求。
多年来,海通证券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A+H股两地上市,拥有卓越的综合性业务平台和成熟的海外业务平台,经营网点遍及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国际主要金融中心,在中国境内拥有338家证券及期货营业部,境内外拥有超2000万名客户。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基本建成以证券为核心,涵盖期货、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融资租赁和境外银行等多领域的金融服务集团。截至2021年末,海通证券总资产7449.25亿元,营业收入432.05亿元,继续保持行业前列。
成立战略网点 加大重点区域功能布局
除了张江和虹桥两家网点,海通证券还将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南外滩金融区等重点区域成立战略性营业网点。
这四大网点,未来将会强化协同配合,力争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库、国企改革的智囊、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和企业成长的动力源。
这是海通证券响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直接行动。公司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积极参与落实上海国家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深耕科创园区,深度布局核心生态圈,提升公司在核心区域的重点布局和综合竞争力。
2022年3月22日,海通证券保荐和元生物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助力科创板正式迈入400+。
目前,证券行业逐步向机构化、财富化和专业化转型发展,海通证券积极寻求分支机构改革突破,全力推动分支机构从服务社区的传统经纪业务网点向扎根园区服务企业发展的综合金融平台转型。通过坚决贯彻公司机构化战略布局,依托公司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开拓策略,主动拥抱新型产业变革和发展契机,做好公司资源整合与地方政府实体经济对接,着重发展机构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围绕机构化战略实施一系列变革措施。通过建立强化机构业务新优势,加速实现分支机构业务发展重心向机构化转变进程,努力实现公司“投、融、保、研”和财富管理业务在重点核心区域的有效联动。
海通证券成立的四家战略性营业网点,是围绕公司“一城一策”与“1+X”服务方案,有效落实“建设全能型分公司、发展功能型营业部、培育综合型业务员”要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深化推进传统经纪业务向机构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全面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在重点区域进行网点布局,搭建属地化、专业化团队,打造与政府、园区、企业的资源对接平台,全面支持与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家网点均定位为公司级的战略性营业网点,是公司在核心区域实现集团功能和业务的载体,是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承载地、综合竞争力的集成区、改革发展的试验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机构化转型的排头兵。围绕“做增量、有特色、强协同、建机制”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全力以赴推动分支机构创新转型突破试点尝试。
2022年8月15日,临港海通焕新基金签约入驻滴水湖金融湾。
海通证券将以四家战略性网点的设立为契机,强化与区域政府、园区企业与各类投资机构业务联动,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借助地方政府招商、地方产业基金设立、园区发展规划、战略投资者引入等地方政府与园区合作的契机,组织区域产业发展与企业家论坛,为政府、企业等战略客户量身定做整体方案,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促进与各区政府良好合作关系,牢固树立区域海通品牌形象。公司将根据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投入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新兴行业,积极培育重点合作的战略级新兴产业客户,强化分支机构与公司总部各部门和子公司业务联动,通过一体化协同,为机构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要。全面融入上海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协调全公司专业力量为上海地区企业机构提供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
优化组织架构 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近来,海通历史上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改革调整已经顺利完成。
在当前宏观环境中,我国资本市场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提升海通证券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级,顺应证券行业不断提升业务模式专业化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022年7月,海通证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的议案》;2022年8月1日,海通证券召开组织架构改革调整动员会。
本次组织架构改革调整涉及10个部门共600余人,其中涉及岗位或职能调整的280余人,既是提升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推进新时期资本市场发展的应有之举,又是公司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司顺应行业趋势、增强客户服务能力的必经之路,还是公司践行“一个海通”、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必要条件,对推动并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改革目标很清晰。以“客户为中心”为落脚点与出发点,本次改革围绕公司财富管理、交易及机构等业务条线在三类客户服务中的痛点和堵点问题,在充分对标一流、研究境内外最佳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通过“总部调整,资源集中”,致力于搭建一个以提升客户体验为价值取向、以客户经理为核心抓手的客户服务体系,构筑公司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改革酝酿很充分。本次改革所涉及的组织架构调整以及人力制度优化方案分别由公司主要领导牵头推进。在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改革方案在研究论证阶段就召开了近30次各种形式的专题会议,广泛听取了员工、客户、市场等各方的意见与建议,形成了公司上下普遍的共识;不仅如此,公司党委会还先后就组织架构改革及相关干部人才选聘、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题召开10次会议,体现出对于改革方案的充分酝酿。
改革重点很聚焦。本次组织架构改革主要聚焦公司财富管理、交易及机构两个业务条线,新设了机构销售部、财富管理总部、金融产品部、衍生产品与交易部、数字金融部、私人银行部6个部门,调整了企业金融部的职能,对权益投资部、资产托管部两个部门进行了更名,不再保留零售与网络金融部、财富管理中心、柜台市场部、机构与国际业务部4个部门。同时,公司还将围绕“重点区域服务”及“金融科技与精细化管理”两个方面同步展开深化调整。
改革招贤有“三能”。根据公司组织架构调整,2022年7月底,公司面向社会发出了“招贤榜”,面向内部发布了干部公开竞聘公告,内外部公开竞聘7个新设及职能调整部门的20个中层干部岗位,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深化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实现“竞争择优”,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充分激发干部员工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通过竞聘产生的20名干部中,3人由一级部门副职提任为正职,6人首次提任一级部门总助;20名干部中“80后”13人(占比65%),7名一级部门正职中“80后”4人(占比57%)。
改革方向有保障。为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公司机关党委组织本次改革调整所涉及相关单位党组织陆续召开9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支部指导参与,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员工立足岗位、担当作为、上下一条心,共同为公司推动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本次组织架构改革,海通证券将有力推动核心业务回归投资银行的业务本源,强化归口管理,集中集团资源;围绕核心业务板块完善专业分工,对现有部门职能进行归类,优化内部管理效能。与此同时,本次组织架构改革调整,以进一步优化客户分级分类服务体系搭建为前提,将强化公司财富管理的“交易服务、投资顾问及基于资产配置的产品销售”等三大核心能力建设,为有效响应目标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夯实基础;将加快提升面向机构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对接客户综合需求的销售服务团队,持续提升产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另外,本次组织架构改革调整还将优化集团一体化的业务协同机制,提升集团军作战能力,搭建起公司战略客户服务体系、建立战略客户生态圈,并优化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川渝陕等重点区域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围绕“持续充实人才数量、持续提升人才质量、持续激发人才效能”的主要目标,公司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制订和修订了11项干部管理、人才管理、职位体系及薪酬管理制度,形成“1+X”的制度体系,通过人力资源改革为本次组织架构改革配套建设了相适应的市场化人才环境与机制。
服务实体经济 打响擦亮海通品牌
战略网点的布局,组织架构的改革,其目标只有一个,提升海通证券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的能级。
聚焦主责主业,以深入实施国资国企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牵引,以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围绕“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海通证券始终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发力科创金融,精准赋能“硬科技”。自科创板开市以来,海通证券锚定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在科创板业务领域积极布局,服务了一批核心技术突出、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型企业,把握住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与价值链的核心地位”,打响了海通服务品牌。集成电路领域方面,公司已服务超50家企业,覆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半导体材料、设备等半导体全产业链,已保荐承销14家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包括中芯国际(首家回归A股的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创造了科创板最大融资规模532亿元)、中微公司(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沪硅产业(科创板首家带期权上市企业)、盛美上海(科创板首家过会的美股分拆子公司A股上市公司)等行业龙头。生物医药领域方面,公司助力多家明星企业上市,包括创新药领域的复旦张江、君实生物、迈威生物,医疗器械领域的之江生物、翔宇医疗、奕瑞光电子,眼科医院领域的普瑞眼科,合同研发生产外包组织(CDMO)领域的瑞联新材料、美瑞新材料,动物用药领域的回盛生物,合同研发外包组织(CRO)领域的南模生物等。人工智能领域方面,公司保荐了“AI第一股”——商汤科技,以及“A股首家计算机视觉AI企业”——格灵深瞳。同时,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助力海通恒信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3年期5亿元专项用于“专精特新”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助力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功发行3年期10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积极服务科技创新型公司发展。
敢于先行先试,打造资本市场“临港板块”。依托临港新片区制度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公司“投、融、保、研”和财富管理联动优势,助力临港新片区发展。海通证券保荐的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盛美上海、和元生物等13家上市企业已在新片区投资,累计金额873亿元,涵盖芯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产业。助力临港投控集团共发行三期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临港新片区的公司债券,规模达31亿元,主要投资位于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基金及混改基金,以及回购存量安置住房房源,完善临港新片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设立参与两只服务科创企业的基金,海通证券与临港投控共同发起首期为10亿元的临港海通焕新基金。该基金将由海通旗下的新能源基金和临港投控旗下的新片区基金公司共同担任管理人,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投资新能源、碳中和、集成电路等符合临港“十四五”规划的高新技术企业。此外,海通证券还将作为基石投资人与临港集团共同发起首期5亿元的临港司南科技孵化基金,重点投资临港科投的产学研转化项目和孵化培育企业,以及临港集团下属园区内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2021年6月11日,海通证券签约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二批战略合作伙伴。
拓展长三角,助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海通证券抓住市场机遇,2021年以来,支持长三角地区企业实现IPO融资474亿元、债券承销2206亿元。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20亿元,助力长三角科技企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在长三角地区共设立110家营业部,公司债券、投行业务分别在江苏、浙江设立区域部,与松江区、宝山区、杭州市、镇江市、安徽省投资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
此外,海通证券助力上海东西联动。参与成立浦东新区引领区产业引导母基金,促进引领区发展;在闵行区“大零号湾”地区探索校企合作,服务创新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支持上海南北转型。与宝山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资6000万元投资宝济药业,支持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立30亿元的国盛海通民企高质量发展基金(二期),促进金山优质企业发展。参与五个新城建设。公司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地设点布局,为促进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作贡献。培育“三大新赛道”。推动元宇宙产业及数字经济发展,与央视、中国电信联合成立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37亿元。打响“四大品牌”。发挥金融企业在经济恢复和重振中的主力军作用,链接“上海服务”与“上海购物”,与黄浦区共同召开“五五购物节”新消费论坛,助力上海购物消费。
2022年8月2日,海通证券响应“五五购物节”活动,携手黄浦区商务委员会举办促消费企业恳谈会。
值得一提的是,海通证券还积极谋划,缓解实体企业融资难题。公司出资50亿元,成立证券行业支持民企发展资产管理计划,帮助民企渡过难关。在上海市国资委指导下,公司携手相关市属国企,于2018年11月底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上海国盛海通股权投资基金,助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责任。截至今年6月末,与上海、安徽、福建、陕西、湖北、山东、辽宁等地方国资平台展开合作,已投项目67个,累计金额120亿元。纾困基金总规模达437亿元,排名行业前列,有效支持了民企发展。